會訊專欄

2023/04/11 忠心所託,做神的好管家 4/10-11中國佈道會牧者董事事工研討座談會

2023年中國佈道會牧者董事事工研討座談會,4月10-11日一連兩天於桃園和逸飯店舉行。來自北中南各地主責牧長以及總會董事們熱情參與,本次事工研討會討論交通分享教會的發展策略,以及如何做神的好管家,妥善管理財務。聚會以敬拜讚美開始,牧長董事們再次宣告委身於神的呼召做神的門徒,尤其在挑戰與困難中仍忠心上帝託付,傳揚福音建立教會。

會中董事長陳恒理博士首先分享進行中的長照事工。中佈會興建的計志文綜合長照機構並非只收健康老人的養生村,也不是要將本求利只問營利。中佈會要挑最困難的做,是因為看見需要。衛福部在民國100年,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,以及內政部民國110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: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0萬人,失能人口高達85萬人,這些都需要長期照顧。計志文綜合長照機構,服務的對象除了以失能、臥床、失智的長輩為主,也將提供社區和住宿式,小規模多機能、多層級連續性的照顧。 然而困難的事和該做的事,往往是同一件事。中國佈道會創立的出心動念就是社會服務,能力愈大責任愈大,中佈會看見社會的需要,投入資源加入長照行列,但因為長照經費龐大而資源,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多人有份於此事工。如同聖經中的以斯帖記,末底改對以斯帖說:「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,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?」因此未來也盼望透過勸募行動,讓更多人抓住機會以行動回應參與。

總幹事趙約瑟牧師以興建翡翠水庫為例,因水壩距台北市只有30公里,若戰爭時遭受攻擊或地震時,大壩受損潰堤,將立即危害市民安全,所以在當時遭逢極大反對聲浪,罵聲不斷。但因為當時主事者高瞻遠矚,力排眾議,堅持興建。如今,台灣就算面臨嚴重旱災,台北也不曾缺水,甚至可以北水南送。兒童聖道之家則看到了兒少精神疾患特殊兒童的照顧需要,願意付上代價投入資源,將在草屯經建兒少福利園區。回顧歷史往往會發現,不畏挑戰做最困難的事,如今看到當初做的決定是正確的。

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安睿宏觀投顧總經理劉凱平弟兄分享,他以「用理財規劃打造幸福人生」為題,談到真正的理財應該有兩個層次:第一個層次是「屬神的託付:完成大使命大誡命」,第二個層次是「活出神榮美形象、不給上帝添麻煩」。管家,只有管理運用權;錢,是主授權給管家管理的奴隸,管家當然是不能受奴隸的挾制。但也不要把錢留在銀行,如同那一千兩的在土裡未能好好使用。他觀察到台灣有賭博文化、投機文化,卻缺少了投資文化、股票文化,因此重點「不是該不該理財,而是如何理財」,最終全部都要交給神向上帝交帳。談到不只是台灣,全世界面臨了兩大問題:一是高齡化問題,在屬靈上是「莊稼熟了,但工人不夠」。二是財富分配兩極化,極度不平均。聯合國正推動 ESG(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),也就是環境、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。優良的組織除了能提供價值之外,也應該對社會、環境有所付出。 ESG 能用來評估企業對自然環境所盡的貢獻,同時也有助於全球永續發展、提升組織形象與影響力,解決高齡化與財富分配極度不均的問題。教會或中國佈道會都是一個組織,甚至是要投入長照的中國佈道會,更可以毫不避諱地透過勸募活動更積極邀請社會大眾參與實踐ESG。

今年度的牧者董事事工研討座談會,最重要的是在於尋求教會的牧養策略。透過影片觀看由律師、演說家、牧師和暢銷作家的凱瑞˙紐霍夫(Carey Nieuwhof)分享「大顛覆時代」的趨勢觀察,讓眾牧者們更多省思在疫情之後如何牧養教會。

凱瑞˙紐霍夫觀察到疫後的五大趨勢:第一、舊模式可能已經瓦解了。人們不一定得去教會聚會,疫情結束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的聚會人數,20年前的作法已經不管用了,要嘛改變或者等著被改變。牧者也必須開始思考,難道無法去教會聚會,就沒辦法做事工? 該是重新聚焦使命,尋找新的牧養方法。因為在這個世代,人們更需要耶穌。第二、未來混合辦公,就是辦公。當wifi、寬頻、數位裝置愈來愈普及,存取裝置硬碟走向雲端,準時上下班不再適用,特別是知識型工作,地點已經不再重要,因此教會的工作是否也能運用混合辦公方式。第三、實體服務更加個人化。更數位化個人化,網路教會勢在必行,會友個人需要不一樣,人也尋求個人化不同的體驗。第四、未來不會線性發展且更難預測。我們正面對全球權力正在重組,不穩定和複雜性高,別想再回到過去的穩定 還以為能夠領導。所以教會的領袖要更有彈性和靈活,善長在變革中領導。第五、能創新的領袖是少數。教會能夠線上聚會就是創新了? 還是被迫逼到了角落? 領導的牧者是只看今天的困境? 還是要明天找出路?

會中來自北區南區的眾牧長們,對於 凱瑞˙紐霍夫的趨勢觀察分組討論分享。在面對疫情後的趨勢,工作型態與方式、購買消費行為、人際關係的改變等等。在疫情中,教會可以用直播或線上方式聚會,但疫情後實體聚會都難以回到過去人數,我們仍要堅持過去的方式牧養呢?過去台灣的教會多學習韓國或美國教會模式,但在疫情之後,也發現到美國某些教會原本能容納千人座位教會,也剩下不到百人參加實體聚會,甚至因為沒有人聚會而讓場地變成了俱樂部。此刻是重新聚焦於使命,並尋求方法更有效的教會牧養方式的時刻。過去的模式正悄悄瓦解,衝擊傳統的思維,連工作都能虛實進行,教會如何面對失去的會眾? 如何運用數位科技更有效的關懷牧養? 愛的關懷與交流的溫度是否真實? 這對每一位牧長在領導、牧養上都是無法逃避的考驗,也必須花心思禱告尋求的牧養課題。雖然教會牧養上面對衝擊,但牧者董事們也在分享討論之後,彼此代禱紀念。

今年度的研討座談會在熱烈的交通分享中結束,儘管不確定性的變動世代中,但可以確信唯一不變的是: 教會的責任,是持續在可以做的事上努力;牧者們也將持守最初的呼召,繼續衷心於上帝所託付的大使命中前進。